考研失利陷就业困境 特殊难题该如何破解?
一些毕业生考研失利后陷入就业困境,已成为一个亟须破解的特殊难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考研作为毕业后的出路,其中有相当比例的考研生是在考研失利后才开始择业,而此时已经过了应届毕业生择业的黄金期,他们也就成为应届毕业生中就业十分困难的群体。
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考研规划,不能都挤上“考研独木桥”;对于选择考研的学生,也不能“破釜沉舟”,以断掉自己就业后路的方式逼自己考研“上岸”,而需要在准备考研的同时,规划自己的择业与就业。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根据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研生中有330多万考研失利。其中,有一部分考生会准备再次考研,但就业会是大部分考生面临的现实选择。哪怕就是准备再次考研的学生,也需要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而不是完全依靠家庭的经济支持。
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受“应试考研”影响,不少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就围绕考研进行大学学习,对非考研科目的学习以及素质培养并不重视,这些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相当部分准备考研的应届学生,在研究生考试结束之前都没有进行择业准备,而是在考试结束,甚至在公布分数知道自己落榜后,才无奈地开始准备择业。
我国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有超过90%的毕业生都准备考研,可最终能考上的,只有10%左右,未能上岸的这80%都匆忙就业。于是,整个学校的就业工作压力很大,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不佳。避免考研失利、“优秀生”变就业困难户,需要高校有合理的办学定位,有对学生科学的生涯发展指导,而学生也不能盲目考研,要有结合自身能力,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理性规划。
地方本科院校要有合理的办学定位,并基于办学定位给学生完整的本科教育,这既是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不能以升学为导向,助长“全民考研”,加剧考研“高考化”。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出路是就业,不能只追求最多20%~30%的学生考研成功,而不考虑学生整体的就业竞争力。
在考研不成功后再仓促择业,这也表明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事实上,准备升学和准备就业,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学生在考研的同时进行择业、就业准备,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和发展定位,分析考研是不是适合自己。
对于那些在认真分析自我后,坚定选择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有利于他们考研以及今后的学业发展规划。而认为自己更适合就业的学生,则不应再盲目考研,而是把握就业机会。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